close

  我從來就不是善於交際的人。

不善交際,相對而言,少花了許多時間在外人身上,讓我多了許多時間內省、思考、鑽研自己喜歡的事物;

不善交際,讓我在人際關係上有多數機會扮演旁觀者,而非主動參與者,從而客觀的、有時是冷眼的,面對人世百態;

不善交際,讓我不去碰觸只有在親密的往來互動中,才能體會到的人性幽微深處,包含光明面和醜陋面,眼不見為淨;

  而相對的:

不善交際,讓我身處在這個以外表包裝決定機會多寡的社會,其過程比起別人更多了一些內心的矛盾和掙扎;

不善交際,讓我的人生因為較少的人參與其中,少了些化學變化、也少了些調味,從而顯得有些單調黑白;

不善交際,讓我覺得在每日生活中所需扮演的角色:上司、下屬、朋友、同事、情人,以至於父母眼中的孩子,在這些角色轉換過程中顯得有些生澀而笨拙;

  並不是我愛貼一張「不善交際」的標籤在我身上,然後開始長吁短嘆、怨天尤人,我很早以前就承認它是我個性的一部分,然而我發現,從承認到接納,尤其是坦然接納,又是一個不同階段的演變。

  回想起來,太多次了,我曾試圖去討好不怎麼喜歡我的人、也曾試圖去和不熟的人裝熟裝熱絡、或是經營一些繁雜卻又可有可無的人際關係、對於明知是利益大於真心的人際往來,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....;而我往往發現到了最終,只有一個最真實最直接呈現的結果: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我刻意作了這些,而有甚麼不同;那些人沒因此和我有更進一步互動,有時反而是更了解彼此的不對盤而越加疏遠。

  我要開始斬斷一些關係、變得封閉?要開始和某些人斷絕往來、變得絕情?也不盡然,只是時至今日,過往的經驗體會,林林總總,千頭萬緒加以百轉千迴,我開始釐清並歸納出一個信念,往後人際關係會秉持的信念,那就是:

  除了至親好友,其他的一般朋友,你對這段關係有多用心,我就會多用心。

  換言之,你付出多少,我才付出多少。

  用等價的概念衡量人際關係,講難聽點最是現實,卻也最乾脆俐落,與許多人相較,從前的我太善良了,信念也太單純了,只是一股腦兒的認為是朋友就該記得問候記得連絡、曾有人帶給我美好的成長回憶就該湧泉以報、時時注意曾有過交集的所有人,盡力維持,不忍看見一段關係許久不經營而逐漸荒蕪....

  而我往往不知,最後也終於了解:人會選擇自己的生活、選擇朋友,也會選擇性的遺忘過去;既然如此,人際關係就像翹翹板,善於抓彼此平衡點的甲方顯得意興闌珊,又何苦要不善於此道的乙方去勉力維持彼此的平衡呢?

  用這樣的理念去經營人際關係,不是壞事,反而使我覺得更坦然,我本來就習於一碼歸一碼。

  不過還是要強調,這種人際等價關係,不適用於至親好友,也不適用於剛認識的朋友,我的善良和單純只保留給他們,也只在他們面前展現,至於試圖聯絡卻又不積極的、試著熱絡卻又不領情的,我必須說我不善表達對你們的善意,也自問曾經努力過了,而你們也懶的體會理解,不如用彼此最熟悉的方式打交道:

  你付出多少,我才付出多少,這是本人的體會。

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vid19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